越來越多水泥集團向混凝土業務延申,但依然沒能打破兩者之間的隔閡。
水泥與混凝土是關聯度非常緊密的相鄰產業,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近年來,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又都同樣面臨著環保、能源的巨大壓力,都同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市場考驗。從國外傳統水泥建材集團來看,水泥集團只有延申產業鏈,才能實現自身的飛躍,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了國內水泥領軍企業進行變革。中國建材正在做的“水泥+”業務、海螺水泥在四川、貴州兩省試點的商混業務也都是這一行業趨勢的表現。但簡單將水泥和混凝土兩種業務組合并沒有解決長期以來二者之間的矛盾,甚至越加尖銳,更別沒有實現推動建筑行業進步的目的。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曾表示,一直以來,水泥和混凝土一直分屬于兩個學科體系,在生產中存在嚴重的行業隔離現象。在過去水泥強度和混凝土總體強度等級多較低、混凝土結構服役環境相對簡單的情況下,水泥和混凝土之間的相互矛盾并不明顯。而如今,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水泥業和作為用戶的混凝土業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對于原因,廉慧珍認為主要是傳統觀念的陳舊。“水泥就是為混凝土而生產的,不可能脫離混凝土而單獨存在。但水泥為混凝土服務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沒有建立起來。她認為,思想觀念指導行動,改變生產關系是難的。”廉慧珍說。
一位從業多年的混凝土企業負責人分析認為,混凝土和水泥行業之所以多年存在矛盾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他表示:“第一,水泥行業重生產不重營銷的產業,賣水泥的工作交給經銷商即可,也就造成了水泥廠并不重視下游商混企業的使用體驗。第二,恰恰出現在經銷商這一環節。由于多了一個環節,商混和水泥企業之間的信息并不通暢。”一個原因,該負責人認為出現在混凝土行業自身。”長期以來的生產慣性,部分商混企業對成本斤斤計較,不愿嘗試和選購質量更優和更穩定的水泥產品。“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宋少民接受采訪時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水泥對于混凝土的需求的變化發生了改變。水泥行業應該意識到,在現代混凝土技術的推動下,水泥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或者說走到了十字路口,水泥應該走和混凝土融合的道路。對于目前水泥行業片面追求強度的問題,廉慧珍認為混凝土強度和水泥強度沒有直接而簡單的必然相關性。用強度的高低作為水泥質量高低的標準是錯誤的,任何強度等級的水泥都應當是高質量的。當前水泥質量問題是多方面的,恰恰是盲目追求強度的結果。